南京援非医疗队员故事登上话剧舞台
一盒青蒿素书写万里之外救死扶伤传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相关资料图)
昨晚,由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打造的话剧《援非医生》在全国公演20余场后,回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舞台,为所有医护人员及援非医生公益演出。舞台上,一幕幕江一楠等援非医生的感人瞬间,展现了近60年来江苏以及南京援外医疗队在万里之外留下的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
桑给巴尔岛位于东非坦桑尼亚东部印度洋上,这里蚊虫疟疾肆虐,缺医少药。话剧《援非医生》就是发生在这座美丽小岛上,剧中主人公江一楠的故事原型,就是上世纪90年代南京援非医疗队员、来自省人民医院的吴秀萍的真实经历。
当地疟疾高发,当时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在挽救了诸多当地疟疾患者性命后,自己也不清楚感染过多少次疟疾。当地药品十分短缺,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更是极其珍贵,每期援非医疗队只有少量几盒的配给,普通疟疾症状不可能用上该药。当援非队员不小心感染上重度脑型疟疾时,药品已全部耗尽,命悬一线。
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依靠使用奎宁静脉点滴及自身免疫系统,通过长达一个月的治疗,医疗队员最终战胜了病魔。此时留给医生的选择是回国休养治疗还是继续留在岛上,考虑到援外任务紧张,最终队员们选择留下继续完成援外医疗任务,成为一段传奇。
三十多年后,话剧《援非医生》集结了国内一线舞台艺术家团队,将这些白衣天使的当年故事呈现出来。
中国援非医疗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早在1964年8月,江苏就向桑给巴尔派出了第一批援外医疗队员,南京医生戴传孝就是其中之一。昨晚,年过九旬的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退休高级专家戴传孝也来到了现场。
“当时中国首批援桑医疗队队员在全国6个城市中选择了7名队员,南京就是其中之一。”当年,戴传孝不仅为当地带去了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完成了当地人心中“奇迹般的手术”。戴传孝回忆:“当时,椰子厂工人哈米西左前臂被粉碎机轧伤,断手的神经、血管、肌腱严重损伤,我和队员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用8小时成功实施断手再植,成为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
而刚到桑岛的3个月里,因为没有厨师,戴传孝没吃上一粒米,食物只有当地的玉米、木薯等,援外的同事们见面打招呼第一句就是“你又瘦了”。戴传孝回忆,3年后回国,年纪尚幼的儿子已经差点不认识这个“来自非洲”的爸爸。
自1964年起,近60年来,援外医生的故事鼓舞着江苏前赴后继的医疗队伍。
据悉,江苏省先后向坦桑尼亚、圭亚那、马耳他、伊朗、利比亚等国家共派出医疗队(组)70余批,合计超过1000余人次。累计救治受援国患者近100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多万例。